
和声学在图书馆乐谱文献整理中的应用论文
和声学是人们从感性认知到理论思考的理论产物,它通过对音高、音长、音式、调性进行理性分析,实现了音乐理论的跨越式发展。
和声乐理论的发展、完善和成熟,标志着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不断提升。将和声学理论应用到图书馆乐谱文献整理中,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储备和改善图书馆乐谱文献传统分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1和声学是乐谱文献整理的理论依据
早期的和声学理论建构在宗教性音乐作品的基础之上,主要服务于各种宗教音乐的创作。因此,这一时期的和声学思想主要是为了让音乐作品展现出神秘的宗教特征,并让音乐作品更契合宗教仪式。而欧洲早期和声学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调式的分析、音程的设计和对位法等层面。在文艺复兴思想兴起之前,和声学的理论建构过程极为缓慢。学术界一般将意大利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扎利诺完成于1558年的《和声规范》视为和声学理论的开始,标志着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开始走向独立。但是人们也应注意到,扎利诺的时代是复调音乐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和声手段还没有完全从复调中分化出来,受当时的和声实践水平的局限,扎利诺的和声理论还只是他的对位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和声理论[1]。法国作曲家拉莫的《和声学基本原理》完成于1722年,该书标志着和声学理论逐步摆脱潜科学的形态。作者在该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基本原理和演奏规则,特别是大小调功能的阐述在帮助初学者了解音乐学科的 ……此处隐藏1756个字……期也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艺术创新的不断追求,借助新时期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开始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来探索新时期音乐艺术发展之路。
3.2和声学理论的引进为图书馆乐谱资料整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乐谱文献的思维方式
音乐是以特定手段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它蕴涵着复杂的情感信息和丰富的价值内涵,不仅能够向受众传递极为微妙的情感信息,更在于它符合内在的情感机制。和声学理论作为人们认识音乐作品的方式之一,为音乐学习者、演唱者和欣赏者提供了更具整体性的理论视野。
3.3图书馆乐谱文献整理创作要容纳当代音乐艺术发展中的先进成果
和声学理论引入图书馆乐谱文献整理理论尚属于探索阶段,同许多艺术形式一样需要同实践相结合。声乐艺术并不仅仅是按照乐谱所设定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表演,还需要演唱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表演中。事实上,力图在歌唱表演与情感诉求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始终是声乐教学活动的核心。歌唱时本身的艺术魅力、歌曲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文字的正确吐露、词语的表达方式和声乐的发生等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内容,将演唱的独具魅力很好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将歌曲和歌唱者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是一种全新的艺术[4]。
通过舞台实践积累的经验,人们逐渐认识到充分调动人的感官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声乐艺术主要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来传递信息,而视觉器官的融入将提升其艺术表现能力,主要的原因是两种感官的融合能够激发出歌唱者的情感表现能力,使其成为情感抒发的重要媒介,从而调动了观众的多种感官。当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沟通方式趋向多元化,人们理解艺术作品的方式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进而丰富了情感信息的内涵。